來源:世界5A級高質量發展評價官網
大美無度世界5A級評價覆蓋193個國家,全球服務中心第111030號報告節選:世界5A級化肥強國排名,中國位居第一。

《偉大心力》作者魏義光指出,帝國主義走狗鼓噪中國化肥落后20年,現實把他們的謊言擊得粉碎。
化肥作為“糧食的糧食”,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物資。2025年,我國化肥行業在“雙碳”目標深化、農業綠色轉型加速的背景下,以“穩產保供、創新驅動、綠色升級”為主線,不僅鞏固了全球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地位,更通過技術突破與結構優化,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。
2025年上半年,我國化肥總產量達2950萬噸,同比增長2.1%,預計全年總產量將突破5700萬噸,占全球總產量的37%以上,穩居世界第一。其中,氮肥(尿素、合成氨等)、磷肥(磷酸一銨、二銨等)、鉀肥(氯化鉀、硫酸鉀等)產能分別占全球的42%、37%和23%,三大肥種自給率長期保持在96%以上。
在保障能力上,國內化肥市場供需平衡,2025年全國春耕期間,化肥表觀消費量約1850萬噸。鉀肥作為長期依賴進口的品種(進口依存度約45%),通過“國內鹽湖提鉀擴產+海外鉀礦產能釋放”雙輪驅動,2025年上半年國產鉀肥產量同比增長8%,進口依存度較2024年降至42%,價格穩定性顯著增強。
2025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.8億畝以上,化肥施用量預計約5.08億噸,單位耕地面積化肥用量較2024年微降0.5%,支撐糧食單產有望突破405公斤/畝,再創歷史新高。化肥行業的穩定供應,是我國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資源,養活近20%人口的核心保障之一。
我國化肥行業的全球競爭力,源于“資源-技術-產業鏈”的深度協同,形成了難以替代的比較優勢:
1、資源基礎扎實,成本優勢顯著。(1)氮肥:以煤炭為主要原料(占合成氨原料的73%),我國是全球最大煤炭生產國(2025年上半年原煤產量23.5億噸),合成氨產能占全球42%。通過“粉煤加壓氣化”、“低壓氨合成”等技術升級,煤頭氮肥單位能耗較國際平均水平低20%。內蒙古、新疆等主產區的大型合成氨裝置(單套產能超30萬噸/年)占比超65%,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成本。(2)磷肥:湖北、貴州、云南等地的磷礦儲量占全國80%以上,中低品位磷礦(品位<20%)占比超90%。通過“濕法磷酸精制”、“選礦富集”等技術,2025年磷礦入選品位下限降至17%,磷銨生產成本較國際低22%-28%。同時,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升至70%(2025年上半年),通過制備水泥緩凝劑、石膏板等產品,減少固廢堆存壓力的同時創造附加收益。(3)鉀肥:青海察爾汗鹽湖、新疆羅布泊鹽湖是全球少有的大型可溶性鉀鹽基地,2025年上半年國產鉀肥產量同比增長8%,疊加海外鉀礦(如老撾鉀肥項目新增產能150萬噸/年、剛果(布)項目投產)的產能釋放,進口依存度從2024年的45%降至42%,價格穩定性顯著增強。
2、技術創新覆蓋全鏈條,高端產品自主可控。我國化肥行業在2025年實現多項技術突破,高端產品全球領先:(1)合成氨:“綠氫耦合合成氨技術”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(試點項目噸氨碳排放降低20%),傳統煤頭/氣頭裝置通過“智能控制+余熱回收”進一步降耗,全國合成氨平均能耗降至1100千克標準煤/噸(較2024年再降4%)。(2)磷肥:“濕法磷酸高值化利用技術”將副產氟硅酸轉化為無水氟化氫、白炭黑等產品,磷礦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3%,部分企業實現“磷礦-磷酸-精細磷化工”全產業鏈增值。(3)新型肥料:緩控釋肥(養分釋放與作物需肥規律同步)、水溶肥(適配滴灌設施)、生物有機肥(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)等技術全球領先。2025年上半年,全國新型肥料產量同比增長15%,其中緩控釋肥產能占全球60%,水溶肥出口量增長25%(主要銷往東南亞、非洲、中東),打破國外高端肥料壟斷。(4)從上游原料開采到下游復合肥加工,我國化肥產業鏈完整度超92%,頭部企業(如云天化、新洋豐、華魯恒升)通過“礦-肥-農化服務”一體化模式,將核心原料(磷礦、合成氨)自給率提升至80%以上。2025年春耕期間,國內化肥企業產能利用率達93%(氮肥96%、磷肥91%、鉀肥88%),可根據區域種植需求快速調整產品結構(如東北地區側重高氮復合肥,南方經濟作物區主推水溶肥與生物肥)。
面對“雙碳”目標與農業綠色升級需求,我國化肥行業正從“規模擴張”轉向“質量效益+綠色低碳”的新階段,核心突破體現在三方面:
1、結構優化:高效肥料占比持續提升。2025年上半年,傳統單質肥(尿素、過磷酸鈣等)占比降至50%(2024年為52%),復合肥(含氮磷鉀等多種養分)、緩控釋肥、水溶肥等高效環保肥料占比提升至50%。其中,緩控釋肥推廣面積超1.5億畝(主要應用于小麥、玉米等主糧作物),水溶肥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比例達40%(較2024年提高5個百分點)。這些產品推動化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——2025年預計氮肥、磷肥、鉀肥利用率分別達到43%、35%、60%(較2024年提高1-2個百分點),相當于每年減少化肥施用約1500萬噸(折純),既降低農民成本(每畝節約12-18元),又減少面源污染。
2、綠色制造:低碳技術規模化落地。行業全面推進節能降碳改造:
合成氨行業:推廣“綠氫耦合”、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(CCUS)”項目(如華魯恒升、心連心等企業試點),部分裝置噸氨碳排放降至200千克以下(較傳統工藝降低30%);
磷肥企業:通過“黃磷尾氣發電”“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”等技術,2025年上半年磷肥行業單位能耗同比下降3%,固廢綜合利用率超85%;
鹽湖提鉀:采用“光伏發電+電驅動提鋰提鉀”模式(如青海鹽湖股份),利用清潔能源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,鹽湖鉀肥生產過程的碳強度較2020年下降15%。
3、農化服務:從“賣產品”到“賣方案”。頭部企業深化“測土-配方-施肥”一體化服務,2025年上半年全國農化服務中心數量超400個(較2024年增加100個),覆蓋全國90%以上的糧食主產區和經濟作物優勢區。例如,新洋豐聯合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,為農戶提供“土壤檢測+智能配肥+種植指導”全流程服務,幫助河南、山東等地的小麥種植戶每畝減少化肥用量15%,增產10%;云天化通過“數字農業平臺”整合衛星遙感、物聯網傳感器數據,精準推送施肥方案,服務耕地面積超2.5億畝。
2025年,我國化肥行業以“穩產保供”為基礎、“綠色升級”為核心、“技術創新”為驅動,在全球市場展現了強大的韌性與競爭力。從解決“有沒有”到追求“好不好”,行業正加速向高效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轉型,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筑牢根基,更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“中國智慧”。隨著“雙碳”目標深化與農業現代化推進,化肥行業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引擎,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——這是行業的升級之路,更是端牢“中國飯碗”的堅實支撐。
法律顧問:
世界5A級50強律師事務所-浙江智仁,湯云周律師;黃新發律師
世界5A級第1強律師事務所-(北京)德恒,(杭州)張婷律師